A15_5203.jpg-1.jpg   

▲▼這看似不起眼卻少出現於附近的植物,開著很小的頭狀花,連同外圍的黃色舌狀花估算,徑約1公分。有點像小米菊,應該是同科植物,但肯定不是小米菊,更非小花咸豐草。到底是什麼草?

    

_DSC1388.jpg-1.jpg  

▲▼春天以來,經過這園子好幾回,從幼苗到開花觀察了許久,也納悶了許久,怪自己孤陋寡聞不認識這野花草。

_DSC1377.jpg1.jpg  

他是在一條我和秋菊阿嬤平日散步的路上所見,我們經常由家裡沿水圳農路走了約4K到初鹿SEVEN再回頭,

最近,就在初鹿街道邊一處新建的宅院裡發現他們。

_DSC1395.jpg-1.jpg

▲▼萋萋葳葳,生氣盎然,長了一大片;樣子雖然像野草,但感覺是主人有計畫的培育。

前天有機會遇見園主,忍不住請教他,果然是刻意播灑種子種植。

他說俗名是麻糬糊草也不知學名,是種來助人的藥用植物,已有醫好朋友疾病的輝煌紀錄。 

_DSC1384.jpg-1.jpg

▲▼這麼神奇的野草?怎能不認識?回家馬上查資料翻圖鑑,才知他叫豨薟草豨薟草,讀作:ㄒ一  ㄒㄧㄢ草。(康熙字典:薟,音ㄒㄧㄢ。普通字典則可能只能查到音ㄌㄧㄢˋ 。)

他是菊科(Compositae) 豨薟屬(Siegesbeckia)一年生草本,常見於低海拔農地、荒地。

有許多的別名,例如:黏糊草、苦草(台灣)、豬膏草、風濕草,豬母菜、鎮靜草、感冒草、肥豬草、、太多太多了!  

A15_4582.jpg-1.jpg  

▲▼它的常帶有紫紅色的莖直立,其上密生絨毛,成株高約 30~120 公分。

分枝則呈斜上升,上部的小分枝常成二回分歧對生狀。若仔細看,全株其實都被有細毛。

_DSC1380.jpg-1.jpg  

▲▼為何稱之為豨薟草?李時珍說 :「楚人呼豬為豨 ,呼草之氣味辛毒為薟, 此草氣臭如豬而味薟螫。」 所以名為豨薟。

意思就是說,豨薟草臭如豬的味道,可是,我多次穿梭草叢,呼吸間沒有特殊感覺,

可能是我等鄉下人,粗鄙野魯慣了,並不覺得他們臭吧!

_DSC1306.jpg-1.jpg  

▲▼豨薟草是用途甚廣的草藥,能急性肝炎,高血壓,四肢麻痺,筋骨疼痛,腰膝無力,瘧疾,疔瘡腫毒,風濕,外傷出血等。

另外,據說 豨薟草出自"唐本草",南宋嚴用和的藥~濟生豨薟 丸和清代恬素之豨桐丸都以豨薟草為主藥。

至於實際的用法、用量,當然就要請教中醫師了!

  _DSC1309.jpg-a.jpg-1.jpg  

 ▲▼它的葉,是對生單葉,分上中下層的葉型和大小顯著的差異,下層最大且寬,上層最小且狹長。

下層葉為具長柄的卵橢圓形至三角卵形,不規則鈍齒緣,葉脈明顯三出,但基部葉在花期會枯萎。

  A15_5181.jpg-1.jpg  

▲▼中層葉三角狀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4~10 公分,寬 2~7 公分,也是先端漸尖,也是三出脈,側脈及網脈都明顯

邊緣有粗齒或淺裂,紙質,表面綠色,背面則為淡綠色。

據說,它的嫩葉也可以當野菜,可是並不可口,我採了一葉來咀嚼,果然沒錯,甚苦。

A15_4588.jpg-1.jpg  

上層葉漸小,成卵狀狹長形,葉緣淺波狀或近乎全緣,也近乎無葉柄。

  A15_5204.jpg-1.jpg

 ▲▼關於他花,是頭狀花序,徑 1公分左右,多數小花聚生於枝端,排列成有小葉的圓錐花序;密生柔毛的花梗長約 2~4 公分,

A15_5192.jpg-1.jpg

▲▼花黃色,外圍舌狀花小小片,有三淺裂。心花管鐘狀,上端有 4~5 卵圓形裂片。  

花的總苞成闊鐘狀,總苞片有 2 層,兩層苞片的背面都披有具柄的腺毛,會分泌黏液,

結果成熟後就是靠這黏液利用接觸的人畜傳播繁衍,因此有黏糊草的俗名。

外層苞片比較特別,5~6 枚,稍微內彎的細湯匙狀,展開來就像多了一層綠色帶毛的花瓣。

A15_5188.jpg-1.jpg  

內層苞片則是卵狀長圓形或卵圓形,長約 0.5 公分。

A15_52K04.jpg-2.jpg

 ▲▼一樣都密生細毛,所以常會有人誤認他是粗毛小米菊的一種,包括我在內。

他叫豨薟草,ㄒ一  ㄒㄧㄢ草,據說氣味臭如豬的野草,但卻是大大有用的藥草。

_DSC1302.jpg-b.jpg-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中O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