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前的建和社區健行半日遊感覺滿意,又有發現兩株大茄苳樹下"忠收私發"石碑的樂事,但總感覺意猶未竟,總感覺這社區對我尚有所保留。大致查了地圖上的路線,決定今日走社區上方另一條山路健行,除了欣賞社區內上回遺漏的木雕裝置藝術外,在山上也遇見了地圖上沒標示的大驚喜。
還是車停比較寬闊的敬山宮,但這次不走一街,改走社區中央的建和二街上山,入口即是一尊獵人與狗的原民意象木雕。(如下)
在他下個街口的社區地標~公主與神鹿下正式出發吧!!!(如下)
果然在各街口找到上次錯過的裝置木雕和卑南族圖騰的圍牆壁飾。(如下)
過了祖靈小屋後來到一家叫"初衷"的民宿即是社區的末端,準備踏上山路。(如下)
說是山路,雖然蜿蜒,其實一路到底都是鋪上水泥或柏油的妥善路面,沒有腳滑之虞。出發約1公里多,見到標示風車教堂尚有3公里的岔路和小橋,過了橋一路涼爽,途中高興見到很少見到的不同於錫蘭橄欖的原生種台灣橄欖。(如下)
幾百公尺後,大驚喜出現了!遠遠瞧見有座新建廟宇,環境寬敞又雅緻,是GOOGLE地圖上沒標示的。(如下)
除了廟新而亮麗,廟前巨大的波浪造型圓弧採光雨遮更是前所未見,好奇極了!當然要走上去參拜。(如上下)
他叫千秋府,主廟是原坐落於高雄的黃姓千秋爺,民國100年千秋爺偕同邱府元帥和朱府千歲指示到台東結緣,因而信徒捐款善士捐地而於104年安座完成。(如上下)
走上廟埕,視野可遠眺知本地區和太平洋,像我這外行人也可看出真是風水寶地。(如下)
廟前波浪圓弧造型的巨大採光雨遮,感覺流線新穎又實用。
中央部分弧形抬頭向上,不影響主殿開闊視野。
兩邊則對稱平衡,兼顧美學與功能。
右側部分挖空容納金爐,左側也對稱挖一圓孔,兼具造型與對流功用。(如下)
洗手間也為了信徒和民眾貼心建造完善。(如下)
向廟方請示過,整體是由信徒中在台北的建築師所設計,當時他在一旁的慈願寺籌備處禁語修行中,自然不便打擾,兩人參拜祈福之後續往山裡去。(如下)
走向更深的山裡,也就更為涼快,這時所處之地已不屬台東市建和里而是卑南鄉溫泉村。(如下)
雖為產業道路,漸漸林木取代兩旁農地,氣氛變得比較原始了。(如下)
三公里的上坡路在過了一個髮夾彎後便即將走完,風車教堂目標在望。(如下)
風車教堂的風車只是裝飾,他也不是教堂,而是一個民宿,到了後發現除了住宿客,下午茶時間是下午2點到5點,其餘不開放。(如下)
看了地理位置和景觀之後便可理解開放時間,方向朝東,上午是逆光,熱而視野不透明,下午就順光漂亮多了,況且住宿客通常下午才能入住,山上人力考量當然是選擇2點到5點才開放下午茶。(如下)
既然如此,休息十分鐘即折返下山。(如下)
下山很快,才36分鐘便經過千秋府到岔口走完三公里。(如下,上山時加上參觀千秋府的時間共用90分呀!)
出山路,入建和社區,雜貨店買瓶飲料,貢獻消費。(如下)
轉過上回也經過的有著長尾頭目的充滿原民風的巷弄,走回敬山寺取車,結束這趟健行半日遊,時間恰好3小時,距離8.5~9公里。
末了,還是到知本手工砂鍋牛羊肉麵犒賞自己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