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朵朵花開時像眾多粉撲點綴在枝頭上的植物有好幾種,大家都統稱為粉撲花。其中有兩種同屬豆科粉撲花屬常綠灌木,花朵同樣是紅豔顏色,也幾乎都全年開花,容易混淆,但稍加研究則可簡單分辨清楚。一是紅粉撲花,又名凹葉合歡。另一種是紅絨球,又名美洲合歡。(如上下)
兩者都是有眾多小花聚合而成的頭狀花序,小花長達3~4公分的多數紅色雄蕊直挺外揚,因此每個花序看來像個粉撲。從花序外觀來分辨,差別是1:紅粉撲花的雄蕊並無向下伸出的狀況,因而花序從側面上看起來是半球形,像典型的粉撲,徑約5~7公分。而紅絨球有些雄蕊向下,所以看起來更像顆毛絨絨的球,因而得名,徑比紅粉撲花大些,約6~8公分。2:紅粉撲花花序基部可看見有較多的白色,而紅絨球幾乎整顆紅通通。(如上)。
從花序底部就能看出端倪,兩者眾多小花的每朵小花都有數枚紅色絨蕊花絲,花絲底部聚合,聚合部分的顏色為白色。紅粉撲花的白色部分露出花冠筒一大截,而紅絨球的白色聚合部分全藏在花冠筒內,所以產生一些視覺上的差異。花冠部分,兩者都成紅色筒狀,先端5裂,差別在紅絨球的裂片先端會向外反捲。(如上)
頭狀花序在小花尚未展開時,一顆顆像釋迦,紅粉撲花的花序比較分散,一開始就是紅色。紅絨球的花序比較多而密集,初時綠色,後來才轉紅。(如上)
兩種都有許多分枝,紅粉撲花分枝較細短,長相幼秀。紅絨球分枝較長,粗曠奔放。(如上)
葉的型態差異比較大,也是明顯的辨識重點。兩者都是二回偶數羽狀複葉。紅粉撲花的葉很妙,具羽片一對,有3枚小葉,先端兩枚小葉較大,可達5公分,成羊蹄狀,兩側上翻微凹因此又名凹葉合歡,下端1枚小葉較小。紅絨球的葉則是對生羽片上有對生小葉5~7對,葉形為先端微彎的長橢圓形,長約3~6公分,寬約1.5~3公分。(如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