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時節,如果漫步山林田野間之農路,眼光常會被路旁籬笆或灌木叢上一種繽紛的景象吸引~綠色、黃色、橘色的果實綴掛於繁多又閃亮黃色小花和綠葉之間。那就是山苦瓜,野生的小山苦瓜,台灣著名頂尖野菜的山苦瓜。
可是,此時醒目的、漂亮的黃色或橘色的山苦瓜已過熟,最佳食用時機應該是果色呈綠未轉黃時(如下圖右),其果實小,長僅約3公分左右,又有保護色,難發現、採集不易,所以真的蠻可貴的。
小山苦瓜含苦瓜素,帶有苦味,但煮後成微苦回甘,有促進食慾、清涼、解毒等功能,許多人視為珍饈。
山苦瓜是葫蘆科苦瓜屬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蔓性攀援草本植物,又稱野苦瓜、小苦瓜、假苦瓜等,在台灣是已馴化的野生植物,中低海拔山林、野地、荒地常可發現。
山苦瓜全株披柔毛,莖為綠色,細長、柔弱、有稜的分枝繁多又茂盛,具捲鬚能纏繞攀爬。
它的葉互生,有長柄,葉片5~7成深裂而且有不整齊的疏鋸齒緣,看來也像美麗圖案,非常明顯易辨識。
山苦瓜的花是腋生的單一黃色花朵,具長梗。花冠五裂,徑約3公分,春到夏、秋開花。
比較特殊的是雌雄同株但異花,也就是說:同一株裡,有公花和母花,母花才能結果。
你猜猜看,底下三張圖裡的花是雄花或雌花?
答案是雄花,雄花雄蕊3枚,顏色可能比花冠深黃,甚至接近橘色。花萼鐘型,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
底下這三張當然是雌花囉!
雌花有一顆披有絨毛、狀如紡錘型的子房在花萼下位,表面上有先端有刺喙的疣狀凸起物。花柱比雄花長,柱頭也3枚。顏色常比雄花蕊淺,花冠同色或更淺呈黃綠色。
花苞初始,直立或稍為彎傾,花梗中下段有一枚心形小葉。
而後花苞漸變大、變色、花冠張開,子房亦逐漸變大。
授粉花謝後果實更為膨大,因重量關係轉為下垂。
此時果實的形狀如橄欖球,兩端呈尖嘴狀,未成熟果為綠色,成熟後變黃色再轉為橙色。
果實熟透後,常自然爆裂為3瓣,露出深紅色的種子。其實,紅色部分為種子的種皮,真的種子被包在裡面。花期、果期幾乎長達一整年。
若農民不施打藥劑殺草或殺蟲,山苦瓜上可觀察到的生態蠻豐富的,蜜蜂是一定有的,蝶、瓢蟲、椿象,都隨時可見。但我想留著以後再整理,免得太複雜了,就好比最後一張照片,太貪心了,花、花苞、大葉、小葉、捲鬚、莖、絨毛、果實、蟲都有了,卻反而找不到重點,失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