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年前的冬天某日,我在班鳩住家附近野溪撿石頭時,發現乾涸的溪床有幾株小喬木型野花,滿樹璀璨繁花綴於湛藍天空,驚豔萬分,感動莫名!實在太喜歡了,於是剪下幾枝枝條帶回扦插。
它很容易扦插,所以也讓我家的院子多了一種賞花喬木~台灣原生種的山芙蓉!
今年十月一到,我就天天等著看它開花,因為附近台九線路旁的單瓣桃紅色木芙蓉,和朋友家的重瓣芙蓉早在九月就開花了! 一直煎熬到十月底才盼得花開。
可能是住家附近果園多,小蟲們大概都被農友們的農藥趕到我家來了! 也可能是土質影響,所以今年花開得並不理想,比預期的小朵,又一大早就呈粉紅色了,中午時也還變化不多,一直到傍晚才轉紅。
(花有點小,又太早紅)
和他的母株~一日三醉的山芙蓉有點差距!所以我只好再到野外去尋芳囉! (明年該想想辦法,小蟲們可能耳語:附近有個天堂,就是好心不用農藥的林老頭家。)
(清晨7點)
(07:00)
(10:00)
(15:00)
還好,南北不到1公里遠 ,就讓我各找到一棵燦爛盛開中且有些份量的原生種台灣山芙蓉;最重要的是,它們的花大朵又清晨是白色!
(北方1KM,早上7點)
(南方500M,早上7點)
台灣山芙蓉,英文名Taiwan cotton rose,學名是Hibiscus taiwanensis ,光看名稱便知是台灣特有種,是錦葵科(Malvaceae)木槿屬(Hibiscus)的小喬木或大灌木,樹高約 3~5 公尺,有許多分枝;小枝直立或斜上,平滑但是被有剛毛。全島海拔 1200 公尺以下的山區,都曾是它的分布範圍,蘭嶼島上也可見,近年因農地之開發,聽說北部已漸少。
(拍到東向的它不容易,因為山邊下午容易起雲霧,若背後是灰白的雲層,整棵樹就糊掉了,好家在盼到了幾分鐘陽光,讓愛車也入鏡。)
台灣山芙蓉的花,清晨花朵初開時是白色的,配上藍天非常漂亮,到了午後顏色漸濃成稍帶粉紅,至傍晚凋萎前則轉為紫紅色或粉紅色,一日多變,所以又稱三醉芙蓉。
(07:00)
(10:00)
(14:30)
(16:30)
(昨天的花,所以早晨樹上也會有紅色點綴,那是昨天的花謝了未掉落啊!)
山芙蓉的葉子有長柄,成單葉互生有掌狀葉脈 5~7 條(最多9條),基部是圓形或者心形,3~5 淺裂甚至不裂而呈多邊形,葉面有星狀毛。
(逆光的葉子)
(可看出葉子淺裂及葉脈5~9條)
它的花朵很大,綻開時直徑約 9~15 公分,花瓣 5 枚。花單生,腋出,也有長柄。
花冠淺鐘形成張開狀;花萼鐘形,有 5個 萼片成末端尖銳的三角形,上有星狀毛;副萼片(總苞片) 8 枚也可能多達10枚,線形,長不到萼片的一半(有專家說,如果超過一半則為木芙蓉) ;
和所有的錦葵科的花一樣,有構造上的特色,兩性花中雄蕊的花絲和生呈長管狀的"單體雄蕊筒";雌蕊位於圓筒內,只有分岔的柱頭伸出筒外方便授粉,扶桑、黃槿、木槿、洛神、紫葵等都類似。
(單體雄蕊筒)
蒴果球形,徑約 2~3.5 公分,五瓣裂,外被毛茸,褐色。
我這邊(台東)山芙蓉的花期在 10 月中旬至 12 月,歷經幾次颱風再加上正值河川整治清理水道,附近溪床上的美花美樹已不復見,只剩零星數株小棵的。為了多拍些壯麗的照片,幾乎茶飯不思,跑了好幾個山麓,到處找它的蹤跡花影。
有朋友告訴我十幾公里外的龍田社區有一棵開得不錯,我趕到現場時發現好像過了盛花期了,時間不對啊,不太對勁!更奇怪的是它的葉子是木芙蓉的深3裂葉,明明是山芙蓉的花呀?最近才有網友說山芙蓉和木芙蓉多重疊現像,我想這棵就是一例吧!
(龍田社區的山芙蓉?)
(葉子卻深裂)
除了這三株之外,我一時之間找不到更壯觀者,後來想到蘇東坡寫過"溪邊野芙蓉,花水相媚好",靈機一動到別的溪谷找,果然在鹿鳴溪的橋上往下遠眺看見一叢叢點點白花,那就是山芙蓉啊!找了條小路下溪谷,不管它好不好走,高興的拍了起來。 原來滿水期時它的種子順水流而下,山芙蓉就沿溪而長囉!溪邊溪床又不妨礙農作,自然不會被砍伐,得以存活放異彩。
(從橋上發現拍下)
(從橋上發現拍下)
(鹿鳴溪谷)
(鹿鳴溪谷)
(鹿鳴溪谷)
這篇圖文前後花了好多時間,5個地方,各時段總共至少十趟,還沒等到種子哪!加上找資料、比對、查證、請教網友意見,拖了一個多月,還好花期還沒過,來得及給大家參考,在住家附近山區找找看這台灣特有植物。接下來我要先想辦法把家裡的照顧好,明年就不用往外苦苦尋了!(如果只拍花,那我住家附近就夠了。)
圖文:林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