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又稱洋菇,在台灣的產期大約在冬季,現在正是時候。它軟中帶脆的口感和清新淡雅的香氣蠻有魅力的,圓圓胖胖的身形更是討喜,無刺無梗無皮料理起來也方便無耗損。除了平時家常料理極憂外,我覺得很適合當年菜裡的熱炒鮮蔬,台語俗諺說:"呷魚呷肉嘛愛青菜ㄍㄚ˙ ",要平衡嘛。又為了顏色繽紛討吉利,這道四色鮮蔬炒磨菇便可以推薦。
冰箱裡正好有蘆筍200克可以和300克的主角~磨菇搭配演出,(第二主角也可以荷蘭豆待替蘆筍,看你方便、喜好),配角們是黃、紅椒和洋蔥(只取適量,沒用整顆啦!),喔!當然爆香要兩顆蒜瓣。調味料需要鹽、米酒、香油和地瓜粉(或者再一點點你認為可以加分的東西例如柴魚粉、黑胡椒等)。
即使是切割,也不要馬虎。蘆筍齊尾排好切段(這才會整齊漂亮),
洋蔥、紅黃椒也取適量切成條狀。
好幾種不同食材,熟成時間不同,要怎麼擺在一起炒?又怎麼在忙亂紛紛的廚房裡從容方便端出來?前處理的訣竅就很要緊了:先汆燙備用!
加一點鹽和油在水中,水滾後入磨菇,水再滾起(約1分鐘)後由小至大撈起瀝水(若一樣大就太好了)。黃紅椒則水一滾便撈起。
蘆筍就不太一樣了,為了保持它的翠綠顏色,水滾後撈起速沖冷水降溫。
如此,食材都汆燙打理完善,炒起來就得心應手、行雲流水了!
毫無疑問的,當然是一點油熱鍋後先爆蒜頭和洋蔥至色金黃香味出。
接著倒入所有食材,加一點米酒和高湯50~80CC(或水)翻炒約半分鐘,
再以一小匙鹽調味(或烹大師)炒勻,
最後階段,把食材推向鍋子一邊,在湯汁裡勾一點芡,
滴幾滴香由增香,
炒拌均勻了,即可起鍋。
圓滾滾的蘑菇象徵團圓,口感軟軟又帶點脆脆,清香可口,台灣蘆筍也不遑多讓,又搭配紅、黃、綠繽紛色彩,討喜極了,滿有年節氣氛。
蘑菇是記憶裡冬寒時節特殊日子才會出現在家裡的餐桌上的食材。一方面是因為產季,一方面是因為價格比較高,見到它的出現便想起童年時過農曆年情形,當時和生活水準比來,可能是真得很貴。
現在情況好多了,在台灣大都以菌床栽培法為主,產量增加,也比較親民些,產期約10月至隔年2月,現在正是盛產期,物美價廉,可以試試。
實做、口述:徐秋菊 攝影、整理:林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