蓪草,不是草,而是木,也稱通脫木。是五加科(Araliaceae)通脫木屬(Tetrapanax)常綠大灌木或小喬木,又名木通樹、大葉五加皮、大通草、、等。也許,在台灣潮濕的低海拔山區常見他的蹤影,可是若時間不對或不走近仔細瞧,你可能沒見著他真正的花。
通脫木開花時,無論是晴光下在枝頭燦爛映藍天,或是陰天裡於山壁亮白襯綠葉,不注意他也難,醒目極了。
雖然這樣,會有許多人誤會,以為他的花是如當時所見的樣子,像天線寶寶一般伸出兩根花柱,而沒有花瓣(如下圖)。不禁要想:花瓣呢?真沒花瓣嗎?
其實,她朵朵都有細小花瓣,只是開花時間沒遇上。他是兩性花,花瓣、雄蕊很快便掉落,剩雌蕊,所以許多人就沒見過花瓣、雄蕊了。
我也是,幾次的早晨拍他時都不見花瓣的樣子(如上圖右,葉片上的屑屑即是掉落的花瓣),不死心多跑幾趟才終於一窺究竟。
通脫木的花,花苞初成未開時四個滿佈細毛的花苞片包緊如拳頭,再逐漸張開,伸出花蕊(如下圖),
小花全開放時清楚可見花冠正面有淡黃色花瓣四枚,雄蕊也4枚在花瓣之間朝四方展放(如下),中央則有朝上未伸長的短短花柱2枚。
可是,花瓣、雄蕊很快便掉光了!只剩下雌蕊花柱漸長朝兩側彎曲和橢狀子房,可愛如天線寶寶。
通脫木,在中藥學上稱為蓪草,莖之髓心有利尿、清熱、消腫、通乳等功效。據古籍記載:『通脫木,生山側,葉似蓖麻,其莖空心,中有白瓤,輕白可愛,女人取以飾物,俗名通草』。(唐 拾遺 藏器)。
也有另一說,是通脫木的木質莖中有鬆脆而輕的白髓,取出後成為兩端可通的中空狀,所以叫通草。他的莖幹通直無側枝,樹皮上有段狀縱線裂痕(如上圖)和白斑,小株時披有絨毛,後來漸轉光滑。株高可達 2~4 公尺,但台灣常受颱風影響而少見高大者。
他的葉也很特殊,互生,很大片,且有長柄,葉柄為長達50~90 公分的圓柱形,光滑或稍有些絨毛,而且只叢生於樹幹頂端。
葉形呢?掌狀裂葉,最大直徑約50~90公分,七條主要葉脈自葉基而出,但常在未達葉之先端處已再各自又分兩叉,致於基本七裂的葉形,先端又分裂,裂片變成像有十幾枚,這是蓪草特有的葉片造形(另一相似同科植物八角金盤則是固定七裂,為判斷重點特徵)。
裂片為先端漸尖的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邊緣有齒狀,葉面接近於無毛。
至於他讓人迷惑的花呢?有些複雜,有非常多數的小花,組成短梗或近似無梗的繖形或頭狀花序,再由一顆顆頭狀花序組成頂生大圓錐花序,花序軸長 30~70 公分。初期花苞未開時,有一枚類似托葉的苞片包覆保護頭狀花序。
花序梗、苞片均有褐色絨毛。
之後展開的繖形或頭狀花序之花梗長 1.2~1.8 公分,也披有柔毛。
花萼長約 0.1 公分,他的表面看來也絨毛密生,
冬至早春開花,雄性花期展開時,花瓣四瓣成三角形,外背面有細毛,正面淡黃色,長約 0.2 公分左右,整朵小花開啟時徑約半公分。有向外側伸出的雄蕊 4 枚,向上而較短的花柱 2 枚。(同科相似植物八角金盤則花瓣、雄蕊各5枚。)
花瓣、雄蕊早落,進入雌花期,花柱變長彎曲宿存。
子房逐漸膨大成果實,果實小,球形,初為綠色,上面絨毛漸落,
ˋ
成熟時轉為紫黑色。
通脫木如保麗龍的白色髓心稱之為蓪草,將莖切成適當段落,用相同粗細的工具推取後,可以用來造紙、製作手工藝品等,在以往保麗龍未發明的時代是經濟作物,現已乏人問津,連山林裡都少見了!
四、五年級生一定還記得,小學時的勞作課常有用水畫就澎凸起來的通草紙或染了顏色容易切割的大小通草心作為材料。
寫這篇的時候想起來心有所感,特別上山去取了些回來,捅出蓪草心,想,或許能陪兩個小孫子玩玩看,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