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曾經在賣場見過羅望子的果,只知道他來自於非洲或亞洲南部熱帶地區,1985年才從印度引進(但台南成大有1923年日軍所種老樹)。也聽說他的葉和果都可以吃,是東南亞地區家常料理食材,就是從沒見過本尊。
直到前年某個夏日,晨運時在鄰村的巷弄中喜孜孜地發現他的小花,進而認識他的植株。
羅望子,又叫酸豆、酸角等,是豆科羅望子屬(酸豆屬)的常綠喬木,高可達15公尺以上,是優良的行道樹。可是據南洋地區來的新住民說,平常家庭為了方便摘食果葉都將之矮化披散。今年夏天,我又在附近的釋迦園裡找到小花開得異常繁密的兩株羅望子樹,方得以近拍,為小花寫真。
也許是天氣熱,陽光充足,金黃燦爛滿枝頭的景況吸引我不由走入一探究竟。
啊!花雖滿溢恣放,卻不容易拍攝。
花小(徑約3公分不到)又風搖倒是其次,小花脆弱,花瓣易傷易落,難得見完整景象。
那麼,由他的枝葉觀察吧!他的老幹樹皮黑褐,有縱橫不規則粗裂紋,小枝則呈淺紅褐色。
葉是偶數羽狀複葉,大葉互生,長約8~18公分,有0.5~2公分的葉柄。
小葉則對生,有8~15對。
小葉無柄,呈小橢圓形狀,先端有小凹陷。長約1.5公分,寬約0.4公分,葉脈不甚明顯。
再回來關注他的花,小花數枚(5~12),呈頂生的總狀花序,花序長6~16公分,光滑無毛,著生在嫩枝先端,或老枝兩側大葉掉落後之葉痕上方。花期為5月到9月。
小花梗長0.8~1.5公分左右,先端有彎折關節,花苞初時成毛筆尖狀,有兩枚苞片包覆。
花苞逐漸成熟,在苞片逐漸張開時也隨之伸長膨大(如下)。
很快地,兩枚苞片轉紅褐色而脫落(如下)。
小花展開時花瓣原本應有5枚,看來只有3枚(旗瓣翼瓣)完全發育,長1.5~2.5公分的倒卵形,黃白色上有紫紅色脈狀紋,邊緣成皺褶樣。另兩枚下位花瓣(龍骨瓣)退化為鱗片狀。
雄蕊單體,亦有3枚完全,其餘退化,花葯黃色,丁字著生。
花柱單一絲狀,常由中央往外側彎,柱頭小頭狀。
由背後觀之,花萼筒約0.5公分,長約1.5公分的長橢圓形裂片4枚,先端銳尖,也是淺黃白色。
他的果是褐色豆莢式的莢果(所以叫酸豆或酸角),略圓胖形的線狀圓筒狀,長約7~20公分,徑約2~2.5公分。
莢果先端有短尖喙,光滑無毛,在花萼痕跡上尚留有柄長約1公分。種實之間常為緊縮狀,果期約在11~4月。
ps:1.為什麼中文名為羅望子,據傳是公元前4世紀,羅望子經絲綢之路傳到雲南。而泰國極多羅望子樹,又泰國古名暹羅,在中國看到他,會有回望暹羅的感慨。因此得名。
2.花葉是今年拍得的較多,莢果則是前年所拍,質量上顯不足,容我秋後再去尋果,補上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