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從去年(2012)二月就發現它了!他在台東是比較少見的野花,當時過完農曆年正到處拍攝雨後帶著水滴的花兒,在往初鹿的產業道路邊的荒地看到了兩三叢花心呈黑色的黃色小花。
當時甚為驚訝,是野花?為何附近從沒看見過。有人刻意栽植?可是這是無人耕作的荒地啊!心裡有太多的疑問。帶秋菊阿嬤來看,她也不認識,但是她說:"就叫她黑眼豆豆吧!"回家查了資料才知道他真的叫黑眼花呢!
隔了幾天再去拍攝時發現也有花心是白色的品種,兩種混生在一起,是同一株長出不同花?或是兩不同品種的植株交纏在一起?仔細觀察後得知,它真的是兩種同屬但異種的植物,真的有黑眼花和白眼花,有黑目也有白目!而且也有紅花和白花品種,只是我更沒見過。
黑眼花,不是本土植物,原產地是西非熱帶區域,英名:Black Eyed Susan Vine、Clock Vine,書上說臺灣最早於 1910 年引入種植,為爵床科(Acanthaceae)鄧伯花屬(Thunbergia)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它居然和大朵的藍紫色的鄧伯花是親戚耶!所以又名翼柄鄧伯花、黑眼鄧伯花,又因為蔓性攀爬的特性又叫黃花山牽牛、異葉山牽牛,其實他根本不是牽牛花。
當時曾經挖了一棵回家試種,但也許是已經太大株了,並沒有成功!後來經歷了炎熱的夏天和颱風的摧殘,它的花和株都消失了一陣子,我以為要再等上一年才能見它了!(真實的原因我也搞不清楚,我再觀察一年看看吧)。沒想到在10月初經過那塊地時下車察看,看見一株株的小苗從地裡竄出。哇!真是大驚喜,趕緊回家帶工具挖了兩顆小苗回家,這次果真給我種活了!也開花了!真是高興!
我也經常趁購物或運動經過時,拍拍它的各種組合或姿態,因為花大都匍匐地上,攀爬不高,我也要跟著趴在地上,引來不少奇異的眼光。一直拍到今天(2013的1月20日),它根本沒有因為天寒而停歇的意思!看來開到2月農曆過年沒問題。所以,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上和網路上都寫它的花期是夏至秋天或6~10月,好像不是那麼一回事!在台灣(或台東),應該是一整年會開花吧!有請先進們幫我釋疑解惑。
它的花呈單朵從葉子的腋下生出,有長梗;2個大型有細毛的苞葉好像把漏斗形的花冠托住一樣;花萼很小,被包在苞葉內,所以看不到;
花冠有5瓣平展的黃橙色裂片,色彩明豔,徑約4公分中央呈黑紫色或白色(不同種);有雄蕊 4 枚,但柱頭 2 枚。
花初開時,從花苞頂端露出一些黃橙色,再漸漸吐出花瓣,然後完整開放,都沒讓你看見花萼,真的蠻可愛的!
葉也具有長柄和狹翼,葉片對生,心形或箭頭型,葉脈很明顯、紙質質感甚粗糙,長 3~8 公分,寬 2~4 公分,葉緣全緣或有一點點不規則的淺裂。
有柔軟多分枝的纖細綠色莖蔓纏繞攀爬和牽牛花一樣,是由右向左纏繞,表面有白色細毛絨,能攀附他物或匍匐地面生長。
蒴果球形上有細毛,徑約 1 公分,常成 3裂 瓣,我蹲在地上找了好久才發現幾顆,至於種子就難度更高了。拍它也拍了將近一年,老是不滿意,總覺得少了什麼!再給我時間找找看吧!
(種子迸落後才見花萼)
圖文:林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