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牛蒡◎許多人都曾經在日式料理餐廳吃過炸牛蒡,成捲曲長條片,鮮甜酥脆,非常適合下酒,是飯後小酌聊天時的極品。可是你知道嗎?牛蒡是很便宜的食材,大賣場裡一條約賣20元,可以做出好幾大盤,如果你懂得料理他、掌握他,真的是超高效益、超高CP值得一道菜。
那一天早晨,見得好不容易老天放晴,秋菊阿嬤提議到後山健行,順便欣賞途中會經過的洋紅風鈴木和山上朋友工寮旁的幾株櫻花。
回程拜訪朋友王大哥時,提起前一天來自日本的朋友送我一瓶優質高價的青酒,問他是否可晚上帶來找他共享並賞夜景。
王大嫂搭腔說:『前天在日式餐廳點了炸牛蒡下酒,大家都稱讚,一再續盤。秋菊阿嬤可以讓我點菜嗎?』
下得山來,我立刻趕往大賣場,買了幾條牛蒡,一條20元台幣(約400克)。
秋菊阿嬤說:『江湖一點訣,若能了解原理,工序、火候掌握好,他真的俗又大碗;一條就可以做很多,夠四、五個人吃一餐。』
『黑芝麻少許,再準備麵粉和糖、鹽就好,材料好簡單,主要是功夫。』
『今天,我想做兩種炸法,讓大家試試其差異。』
牛蒡洗淨,將之貼緊砧板(好施力),用削瓜果刀刨成扁長條。
削好的牛蒡條,浸泡於加了一點鹽的水中防止變黑。
為得酥脆不黏的視覺和口感,所以採覆沾乾粉入炸法。取適量麵粉,加糖、黑芝麻和一點鹽拌勻,
接著牛蒡瀝乾水後置入翻拌,使沾附薄薄麵粉,淨置回潮。
(一)第一種,像日式餐廳的炸法(適合下酒)。
油鍋以中火燒至約140~150度左右入鍋,一定型後旋即以筷子撩撥分開(家庭多半無溫度計,以擲入小薑塊則先沉入再浮起冒泡為依據),
等他浮起後轉中大火加溫,炸至以筷子夾之感覺變硬了,馬上轉大火再升溫,到牛蒡色呈深黃色又要撈起瀝油完成。
(因為有含熱油,會繼續熟成,若呈咖啡色再撈起就太慢了,色焦味苦鮮甜盡喪,不可不慎。
說時遲,那時快,牛蒡薄,炸好他是入鍋一分鐘左右的事。所以分批炸,別一次下太多,難以控制。)
這種炸法,裹粉薄稀,以吃牛蒡之鮮甜原味為主,不求充腸飽胃,宜茶宜酒。
(二)偏台式零嘴炸法。~裹覆較厚粉、糖,也較不容易失敗。
如(一)之做法,重複2~3次上粉(糖、芝麻)再回潮的動作,必要時噴以水霧再拌粉,
炸他則要分兩段,約160度的油溫入鍋撥散(置入蔥片立即浮起冒泡),浮起後撈起瀝油,
然後撈棄浮渣,開大火升溫,入鍋搶酥到表面呈金黃便迅速撈起瀝油,準備上桌。
這兩種做法均獲好評,在山上王大哥的陽台邊賞台東夜景邊飛觴舉白把酒言歡。
一直到最後,把我帶的清酒和紅酒都喝完了,牛蒡的口感還是酥酥的,幾個人的心也是酥酥的。
告別的時候,王大哥硬塞了一瓶酒給秋菊阿嬤,盛情難卻之下不得不收。第二天打開,發現是有金箔的玉山高,真讓我過意不去,受當不起。
看來,要改天帶著他上山,邀王大哥再舉一大白囉!
實做、口述:徐秋菊 攝影、整理:林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