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昨日讓人鐵腿的花蓮鯉魚山的登山步道,是六十歲以上的黃金人口不宜的限制級步道。那麼,今天舒適悠美的鯉魚潭環湖步道可算是世界水準的五星級步道,我這麼認為。
告別阿尼吉民宿,眾夥伴決議:既然昨日由潭南起程登山,今日便由潭北開始環潭健行。
在等待集合時,春光明媚,草坪上大片繁美的台灣通泉草在熙陽下更可愛動人,是我從沒過的景像。
(心裡納悶,為什麼此處通泉草的花比一般所見大得多?)
潭北碼頭往東,是環境優美淨謐的雕塑公園,
暖暖溫和的晨光裡呼吸新鮮空氣也呼吸藝術氣息,
一陣美的洗禮後,來到鯉魚潭東北方環潭步道入口,也得以由東北向西南欣賞鯉魚潭沒商業味道的一面。
早上走這個方向是正確的選擇,因為日出東方,可以完全不受日曬之苦,輕鬆涼爽。
步道有車輛管制,路況平坦,但順著山邊水湄,柳暗花明有曲有折而不致乏味,
湖光山色相伴,走起來安全寫意,一點都不累人。
山壁和湖邊,除了筆筒樹、通脫木、、等我比較常見的植物,還高興的發現水鴨腳秋海棠、
找到盛開中之漂亮的華八仙,憑添樂趣許多。
若是腳痠了或想緩一緩情緒,欣賞山明水媚,步道旁也設有歇腳的休憩區。
我邊走邊拍,45分鐘左右便走道潭南,和昨天一樣的碼頭,只是沒了釣客,更顯靜謐。
一樣的童話建築,有了陽光,倍覺可人。
一樣的通泉草,伴了湖景,益發超萌脫俗。
此時潭南波光灩斂,天色湛藍,景色明媚醉人,
偶有遊湖小艇帶著笑語逐漣漪入鏡來,不由稍做停留,想幻化入山水中。
繞過潭南,雖然西側商業氣息重了些,潭外公路旁藝品、飲食店方便遊客,潭邊是遊湖小船碼頭區。
但環潭步道穿過中央碼頭區後,眼前又豁然開朗,邊坡垂柳處處,捱著步道一路回到潭北。
步道總長5公里多,愜意慢行,約1個半小時走完一圈,難度適中又安全、風景優美又涼爽,所以我說他是60歲以上黃金人口的世界級步道。
出了鯉魚潭,往北回到台九線,再經知卡宣大道轉台11線(海線)往南,開始濱海之旅。
沒有預設目標、預訂餐廳,但美食當然還是令人嚮往和期待,還是美好旅行的元素之一。
午餐時間到了,前導車朋友靈機一動,聰明的在鹽寮停了下來。此處是著名的龍蝦海鮮重鎮,便宜、豐富、新鮮、味美。澎派地祭了五臟廟,撫著肚皮,滿足的起程往下一個景點。
牛山呼庭,在壽豐鄉台11線26.4K處,沿海路邊有個缺口轉入後是長約1.5公里的蜿蜒陡降坡,小路直到海邊沙灘。(可想而知回程時要全程1檔上坡)抵達沙灘時,現場正進行護堤工程,只能徒步走一小段路入園。門票50元,可抵消費(明信片一張也恰好50元),有不怎麼平價的餐飲服務。
最大的賣點是依山面海私密地擁有自己的沙灘,並攬無敵山景海景。
另一個賣點是人文藝術,園主匠心獨具地利用原有特別形態的漂流木、礁石、硬砂岩等加以裝飾、改造成特殊視覺效果和風格的雕塑品,一件件都讓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即使是洗手間也沒放過,KUSO一下。)
(在慢步往園區最高點的途中,我發現了美麗的小花~桔梗蘭)
牛山是牧牛耕作之地,阿美族原住民稱之為呼庭,原是個原始味濃的隱密景點,提供預約露營及簡易的住宿。
現已開發轉變成知名活絡的休閒園區,在原始風貌和經濟效益之間、藝術人文和商業營利之間互相拔河妥協,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車行續往南,台11線60K處有一休憩區叫石門,走下木棧步道,可見海蝕火山岩的特殊地形和浪順岩溝沖激的景觀 。
這地區的地質是遠古時期火山岩漿噴發後快速凝結所成安山岩,再經年累月受海水侵蝕,因此海蝕平台、海蝕溝、海蝕洞錯置成美麗又奇特的海濱畫面。
最為醒目也因此為地名的地標當然是有四個孔的海蝕洞。(沒見過?當然就進進出出穿梭體會囉!)
遊罷石門,再經莫名奇妙、人聲鼎沸已成陸客市集的北回歸線。遠處,白色的北回歸線水泥塔柱地標莫名又孤單無助的站立,看著底下的陸客么喝著,或擠眉、或擺頭地雙手朝空抓捏他,好似嘲弄、好似霸淩。此時,雨漸漸下了,澆息遊興,喚起如箭歸心。累了!原定的烏石鼻行程也不去了!雨,來的正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