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1_080652-A1.jpg  

2022年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季已在7月1日隨著暑假開鑼,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創作10件嶄新作品,安置於鹿野、關山的水塘、農路、稻田邊,以特別的造型和寓意為縱谷的山林阡陌更添美感和藝術氣息,給旅人們更多的視覺和心靈上的享受。

A20_1406-1.JPG  

10件作品中,鹿野新良濕地及后湖社區3件、電光社區兩件、關山兩件、龍田3件,事前稍微評估後決定一大早出發(由台東方向),走新良>>后湖>>電光>>關山再沿台九回南轉龍田的順序尋寶,為何??1.順勢而為無多走冤枉路。2.提早出發避開人潮,省時間能半日遊遍。3.龍田放最後,到時熱氣球散場人潮都走得差不多了!果然,除了龍田外每個展點都是兩人包場,順心愉快。第一件作品在新良濕地的後生態池,像麻花捲的雕塑品立在池中,水波不興似明鏡,安靜地映射倒影,漂亮極了!果然是好彩頭。(如上下)

A20_1412-1.JPG

作品名稱"無盡的流動",是英國藝術家Tim Norris的作品。以鋼構骨架包覆延展性高的山棕,編織出蜿蜒曲線,賦以剛柔並具的內涵。作品具穿透力,又潔淨俐落,似有輕盈流動的力量,呼應自然環境柔和之美。

A20_1401-2.jpg  

我編列觀賞的第二號作品就在轉個彎的荷花池畔,名曰"蝴蝶來了",是契合山水比較具象的作品。(如下)

A20_1415-1.JPG

他是本土新銳藝術家陳勤的作品,以鐵材焊塑四隻大蝴蝶並巧妙漆上不同鮮豔色彩,在池畔綠地舞動起來。

A20_1425-1.JPG

應是了解感受新良濕地靜美之景後所思考創作,有聽微風說故事,看蝶飛舒心情的意念。

A20_1434-1.JPG

出新良濕地右轉往后湖社區,遠遠即可看到有隻象魚的雕塑立在田間,但要穿過部落,再開一段農路才能抵達。(如下)

A20_1435-1.JPG

這第3號作品就叫"在一朵像魚的雲下看風景",是本土藝術家李維睦所創作呼應生態環境的地景藝術。

A20_1437-1.JPG

以鐵材建構、木材拚塑高架而起的作品,表現像一隻魚的雲之意念。

A20_1448-1.JPG

作者表示:像一片雲帶來雨水滋潤縱谷鹿野台地,像一條魚祈禱大地豐收年年有餘,辛苦勞動後坐下來靜靜享受走過四季的風景。確實,作品架高,無論什麼時段都會在椅子或平台上有一片陰涼的影子讓你休息,我們就是在這時候坐下來看風景喝咖啡吃早餐。

20220711_080807-1.jpg  

后湖之後,續行瑞源出台九線,進關山前右轉電光大橋。一過橋未到197公路前,右邊田間有像兩顆蒜頭併在一起的童話故事茅草屋,應該就是第四號作品了。車停路邊別開下去,因為田間路窄,無以迴車,但也只有這作品要走個三、四十公尺,其餘都在路邊。(如下)

A20_1459-1.JPG

這作品稱為"孕育",是台灣魯凱族藝術家安君實以鐵材構建而用竹片、麻繩編織而成。

A20_1461-1.JPG

作者解釋創作理念,來自中央山脈的卑南溪灌溉田野,滋養無數生命,有如母親哺育孩子。

A20_1457-1.JPG

希望你來到這片山脈、平原和小溪環繞的地方,能緩緩腳步,感念生命之水,感受大地的氣息。 

20220711_090207A1.jpg

轉入197縣道往台東方向,過了教會約200公尺,右側路邊又大又醒目的第五號作品即在眼前,完全不用走路。(如下)

A20_1468-1.JPG

很鮮豔的水藍色、一顆顆大大小的球體連結,很科幻的樣子,名字就叫"水分子"。 

A20_1464-1.JPG

水分子,當然在外型上想呈現水分子的樣貌,他是從水的原初結構出發,希望打造是地景藝術也是農具空間的作品。這是本土藝術家黃文淵以鐵材、竹片和打包帶編織而成的創作。

A20_1472-1.JPG

作者闡述透過水分子的連結與型態轉換來呈現水的特質~既是流動也是連結。山林與海洋,動物與植物,人與萬物都在水的循環中交會連結,我們從來都不獨立存在於大地萬物之外。

A20_1473-1.JPG

看完水分子,車要掉頭回關山方向,一過電光大橋建議馬上在親水公園前右轉東7公路,這樣對於第6號作品比較好找。右轉車行約4公里後,注意右方有在田間獨立的木條製的圓柱狀大物品,即是第6號作品,尋農路趨近即可到他身旁。

2022裝置藝術.png

這第6號作品名為"川流不息",也是十件作品中唯一會因風吹過而有聲音鳴起的作品。

A20_1484-1.JPG

創作者有感於人與土地互養共榮,歷經時光流轉,積累養分與記憶,結穗結果,循環不息。 

A20_1488-1.JPG  

他是本土藝術家也是北藝大老師董旻晉以鐵材和木條創作。他說:當參觀者走進作品,將被代表時光的木條環繞,雙眼定睛於天地,雙耳聆聽微風與木條合奏,外在至內心牽引出層層美的驚喜。 

A20_1482-1.JPG

最難找的找到了,他也是最北側的點,這時要回程了。轉台九線向南,未抵關山市區前佛緣禪寺指標,右轉數百公尺,至長興部落T字岔路前右側路邊有剛造林沒多久的小片光臘樹林,入口便是第七號作品,得來全不費工夫,本來以為不容易找到的。(如下)

197裝置藝術.jpg

他是韓國藝術家金基永以相同大小的木合板拚集塑造成三個立柱型的創作。

A20_1494-1.JPG

作品叫"浪漫時刻",也有點韓劇的味道。 

A20_1495-1.JPG

作者表示這件作品具有幾何形狀和支柱型態,在雕塑間的空白中借景自然景觀,藉此探討人工與自然的和諧。以重複性的節奏和形狀強調作品可見性,希望觀眾能感受與以往不同層次的浪漫空間。

A20_1497-1.JPG

回程從永安上龍田,直上熱氣球場地的大草原旁,一隻看似木製的大鳥在草皮上展翅。他是第8號作品,叫"飛向宇宙"。(如下)

A20_1510-1.JPG

他是韓國藝術家也是彰化大葉大學老師宋周妍的創作,以木料、腰果漆、碳粉、貝殼、蛋殼、銅箔等材料建構而成,明顯是以台灣東部才有的普鳥~烏頭翁為藍本。 

A20_1505-1.JPG

以棲息在台東的烏頭翁和鳥巢來探討夢想和共生。母鳥竭力保護幼鳥不受危害,進而培育他成長,產生勇氣飛向天空。

A20_1508-1.JPG

烏頭翁幼鳥成長不易,本該予以祝福和保護,藝術家說:希望人類也能和大自然萬物共存共榮,尊重彼此的生命。

20220711_104846-1.jpg

從熱氣球場地的大草原下來,到龍田村後的飛行傘降落點的大草坪,最後兩個作品都在這草坪上。第九號作品叫"涵化",是跨國合作的作品,由土耳其的藝術家Varol Topac和香港藝術家胡梓康郭笑儀聯合創作。(如下)

A20_1524-1.JPG

作品以竹竿和油漆,由小至大,成六角狀捆綁固定成型,竹竿末端再漆以藍色。藝術家們解釋:涵化是文化之間互動的結果,當不同社會的個人或群體相遇時,文化交流將帶領我們創造一個全新的多元文化。

A20_1526-1.JPG

他們將靛藍定義為文化的顏色,而竹子交織的橫截面所造成底部的圓圈代表自然的無限符號,靛藍則為他們增添人類文化的印痕。

A20_1547-1.JPG

最後,第十號作品,本土原住民藝術家達鳳 旮赫地的作品~"祝福",也是看起來應該為遊客和網紅們最喜歡拍照的作品。(如下)

A20_1550-1.JPG

由大石和鐵器等耐風雨侵蝕的材質巧妙結合塑造,展現人類面臨各種危機時仍然能以優美姿態應對,外型如一對恩愛的天鵝,必然討喜。

20220711_111525C-1.jpg

他說:當陽光灑落,宛如人們以正直無瑕的心,舉起祝福與愛的手勢,願世界和平,自然生態永續共存。

20220711_111657-1.jpg

不只造型有契合自然環境之美,寓意也美。

20220711_111727-1.jpg  

十件作品都看完了,下山順路到龍過脈貨櫃屋牛肉麵午餐,當時還不到11時30分,完成一趟充實的美之旅半日遊。perfect!

貨櫃牛肉麵.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中OB 的頭像
    新中OB

    台東茂仁秋菊阿嬤的庭園廚房

    新中O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