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清晨微風輕拂,走在熟悉的鄉間小徑上,迎面遇見了鄰居阿嬤。她佝僂著身子,在圍籬邊一片一片的專注地採著什麼。湊近一看,阿嬤一邊熟練地採摘著,一邊笑著說:「這鵝仔菜,現在正嫩,炒來配飯,甘甘的好下飯呢!」聽她這麼一說,我也忍不住跟著蹲下來細看。
鵝仔菜是菊科苦蕒屬的一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為台灣常見的野菜之一,又名山萵苣或鵝仔草。株高可達1~2公尺,莖多為直立或略為傾斜,細長有分枝,表面帶著細毛,摸起來有點粗糙,但不刺手。顏色則是青中帶點淡紫,是野地裡不起眼卻頑強的存在。(如上下)
它的葉子除了基生葉外還有抱莖互生的莖生葉,葉緣疏鋸齒或密鋸齒。形狀多變,葉形由不裂的長橢圓形或倒卵披針形,以至於深裂的羽狀或戟狀劍形,都有可能。(如上下)
阿嬤說市場也有賣葉子又長又大的類似栽培種,稱為劍葉萵苣。初春的嫩葉顏色翠綠,帶點自然的清香,葉子與莖交錯生長,往往一叢擁擠地爭搶著陽光,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阿嬤說這時候的最可口,葉子一片一片剝下來當菜炒,苦甘苦甘的真好吃,莖留著讓它長高變胖,再割下來熬湯。(如上下)
到了開花時節,鵝仔菜是頂生的眾多頭狀花序聚合成一簇簇的圓錐花序狀或繖房花序狀,數量非常龐大。(如上下)
會在枝端陸續開出一朵朵小巧黃色頭狀花,直徑不大約2公分,像極了陽光灑下的許多小笑臉,讓整株植物看起來生氣盎然。(如上下)
頭狀花的花苞筒狀,花冠筒的苞片長短不一,約3~4層,成覆瓦狀包覆。(如上)
他的頭狀花序全由兩性的舌狀花聚合,舌狀花花瓣黃色或白色,約20幾~30朵,雌雄蕊柱會聚集到中央,看來清秀可愛。不像苦苣屬的花動輒80~一百多朵舌狀花。(如上下)
雄蕊5枚緊抱著雌蕊花柱,花絲褐色,花藥黃色。雌蕊柱頭露出花蕊柱外後會成兩裂,翻捲向下。(如上下)
頭狀花授粉後會結為20~30顆扁平瘦果,成熟後,像蒲公英一樣由白色冠毛如傘翼般帶著隨風飄散,小小一粒,卻能像夢想般攜著種子飛翔,飛到哪長到哪。
看著阿嬤提著新鮮的鵝仔菜笑著離去進屋,我們感受到,這看似平凡的野草,其實藏著無限的生機與智慧,也藏著一代代人對土地的感情。早晨的這一刻,不只是野菜的認識,更是真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