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看似不起眼卻少出現於附近的植物,開著很小的頭狀花,連同外圍的黃色舌狀花估算,徑約1公分。有點像小米菊,應該是同科植物,但肯定不是小米菊,更非小花咸豐草。到底是什麼草?
▲▼春天以來,經過這園子好幾回,從幼苗到開花觀察了許久,也納悶了許久,怪自己孤陋寡聞不認識這野花草。
▼他是在一條我和秋菊阿嬤平日散步的路上所見,我們經常由家裡沿水圳農路走了約4K到初鹿SEVEN再回頭,
最近,就在初鹿街道邊一處新建的宅院裡發現他們。
▲▼萋萋葳葳,生氣盎然,長了一大片;樣子雖然像野草,但感覺是主人有計畫的培育。
前天有機會遇見園主,忍不住請教他,果然是刻意播灑種子種植。
他說俗名是『麻糬糊草』也不知學名,是種來助人的藥用植物,已有醫好朋友疾病的輝煌紀錄。
▲▼這麼神奇的野草?怎能不認識?回家馬上查資料翻圖鑑,才知他叫『豨薟草』。豨薟草,讀作:ㄒ一 ㄒㄧㄢ草。(康熙字典:薟,音ㄒㄧㄢ。普通字典則可能只能查到音ㄌㄧㄢˋ 。)
他是菊科(Compositae) 豨薟屬(Siegesbeckia)一年生草本,常見於低海拔農地、荒地。
有許多的別名,例如:黏糊草、苦草(台灣)、豬膏草、風濕草,豬母菜、鎮靜草、感冒草、肥豬草、、太多太多了!
▲▼它的常帶有紫紅色的莖直立,其上密生絨毛,成株高約 30~120 公分。
分枝則呈斜上升,上部的小分枝常成二回分歧對生狀。若仔細看,全株其實都被有細毛。
▲▼為何稱之為豨薟草?李時珍說 :「楚人呼豬為豨 ,呼草之氣味辛毒為薟, 此草氣臭如豬而味薟螫。」 所以名為豨薟。
意思就是說,豨薟草臭如豬的味道,可是,我多次穿梭草叢,呼吸間沒有特殊感覺,
可能是我等鄉下人,粗鄙野魯慣了,並不覺得他們臭吧!
▲▼豨薟草是用途甚廣的草藥,能治急性肝炎,高血壓,四肢麻痺,筋骨疼痛,腰膝無力,瘧疾,疔瘡腫毒,風濕,外傷出血等。
另外,據說 豨薟草出自"唐本草",南宋嚴用和的藥~『濟生豨薟 丸』和清代恬素之『豨桐丸』都以豨薟草為主藥。
至於實際的用法、用量,當然就要請教中醫師了!
▲▼它的葉,是對生單葉,分上中下層的葉型和大小顯著的差異,下層最大且寬,上層最小且狹長。
下層葉為具長柄的卵橢圓形至三角卵形,不規則鈍齒緣,葉脈明顯三出,但基部葉在花期會枯萎。
▲▼中層葉三角狀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 4~10 公分,寬 2~7 公分,也是先端漸尖,也是三出脈,側脈及網脈都明顯。
邊緣有粗齒或淺裂,紙質,表面綠色,背面則為淡綠色。
據說,它的嫩葉也可以當野菜,可是並不可口,我採了一葉來咀嚼,果然沒錯,甚苦。
▼上層葉漸小,成卵狀狹長形,葉緣淺波狀或近乎全緣,也近乎無葉柄。
▲▼關於他花,是頭狀花序,徑 1公分左右,多數小花聚生於枝端,排列成有小葉的圓錐花序;密生柔毛的花梗長約 2~4 公分,
▲▼花黃色,外圍舌狀花小小片,有三淺裂。心花管鐘狀,上端有 4~5 卵圓形裂片。
花的總苞成闊鐘狀,總苞片有 2 層,兩層苞片的背面都披有具柄的腺毛,會分泌黏液,
結果成熟後就是靠這黏液利用接觸的人畜傳播繁衍,因此有『黏糊草』或的俗名。
外層苞片比較特別,5~6 枚,稍微內彎的細湯匙狀,展開來就像多了一層綠色帶毛的花瓣。
▼內層苞片則是卵狀長圓形或卵圓形,長約 0.5 公分。
▲▼一樣都密生細毛,所以常會有人誤認他是粗毛小米菊的一種,包括我在內。
他叫豨薟草,ㄒ一 ㄒㄧㄢ草,據說氣味臭如豬的野草,但卻是大大有用的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