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鸝!是朱鸝耶!』聽見眼尖的劉老師大聲喊著。當時正從愛嬌姨風味餐吃飽,大家邊撫著肚子,滿足的走上觀景亭台,眺望雲霧濛濛中的鹿野永安地區景致;而我,在一旁心疼又煩惱的擦拭相機上的雨水。
隨著聲音望去,果然約30~40公尺之遙的竹林裡有隻紅身黑翅的朱鸝,靜靜地站在竹梢上,似乎也沉醉在這雨中美景裡發呆。縱然細雨飄著,距離又遠,我還是趴在欄杆上手持相機,瞄準好、奮力一搏拍下他。而也因為他,緩解了我的難過與不安。
這回的輕旅行,幾乎都在雨中漫步。雖然雨勢不大,和去年到太平山一樣,雨水不斷的打在相機上、飄進鏡頭裡,我要邊擦、邊拍、邊憂心。(慶幸,我有先見之明,捨單眼相機,只帶了輕便隨身小相機。)
活動大致分三個區塊,首發行程是初鹿地母廟。地母廟,知道的人不多,卻也不難找。由初鹿牧場大門邊的岔路直走短短數公里路程,順著廟方所立的黃色指標前行(下圖左),經過一個小聚落時要小心,別錯過右轉上山直角轉彎路口(下圖中),在幾個彎道後即見仙桃模樣的歡迎地標(下圖右)。
進了諾大的停車場,我不知別人興趣如何,吸引我注意的是一顆數噸重的玉化漂亮之金瓜石,據說是開挖廟基時發現,中央浮現虎將軍圖樣,所以恭置廟左,看護土地靈氣。
路程近又視野極佳是他的最大賣點,廟前廣場能遠眺都蘭山和卑南溪河谷,遼闊優質美景,讓人豎起拇指往天空按讚。
前方遠處山腳下,有個可愛小村莊,即是著名的拍火車景點~到不了的火車站所在的山里部落。(拍攝時若有火車經過就更好了)
往右,走過廟方貼心的準備了寬大乾淨的洗手間後有一階梯再往上走,猛一抬頭,我會心之餘和同事們開了個小玩笑,問他們:『福宮?誰知到福宮拜哪位神明?』當然是一頭霧水啦!經我手指一旁掉落地上尚未修掛上去的『安』字,大家笑成一團。原來是福安宮,土地公廟嘛!
福安宮右,還有一小段階梯,上有令人好奇的鐵皮建築,是宮廟?抑或是住持房舍?走上一探究竟,才知原來是供奉著張飛將軍,這在全台就少見了!根據住持師姐說,這尊巨大的張飛神像是她因緣聚會從台中某欲銷毀他的寺廟搶救回來。
更高,當然視野更好,大家都慨歎:這麼美的地方,怎麼都不知道?一定要帶家人、朋友再來。
雨,這時開始下了!趕緊吆喝大家照張團體照,之後再下山轉往下一個目標。事不宜遲,這天氣,怕會整天飄著雨呢!
果不其然,一路下著小雨。台9線往北十幾公里過鹿野,岔路右轉往瑞源,一過大橋立即右轉便到新良濕地,到A區(舊區)時雨勢又大些。郭會長當機立斷說:『這裡稍微走走認識環境就好,比較漂亮的B區等下再來,先帶大家去看一個明日之星,未來的新興景點吧!』
由新良濕地,沿著溪邊僻靜鄉間道路再北行,經過田園農舍、原民小聚落來到瑞隆村。喔!壯觀的景致出現了!是座浮圳浮圳!仿巴洛克風華麗的浮圳。
此時,雖然下著雨,工程也還在進行,眾人興奮地下車,東瞧瞧、西瞧瞧,除了我的相機外,誰都不在乎雨水。
瑞源浮圳,在瑞源村二層坪部落,以往有先民合力人手堆土,智慧拱建浮圳,將西側溪水引進經過低漥地區輸往東邊農田灌溉。近年,因老舊又過於簡陋常崩壞,水源不穩再加疲於修繕造成農民困擾。而且最高處土方高達3公尺,視覺和動物的遷徙上都成問題,經農民數度向台東農田水利會反映,爭取修圳,決定重新建造一條長六百公尺的二層坪浮圳,其中兩百公尺採仿巴洛克式建築的高架水橋,期望在水利和觀光兩方面都創榮景。
遊完浮圳,轉回新良濕地B區,此地幅員遼闊,較A區大多也美多了。
因為季節更迭,見不到夏天來拍的代表性植物~荷花,但是,一池池的紅、白、粉紅睡蓮,在雨中也頗有幽雅韻味。
遠處鐵道偶有火車在氤氳雨霧中經過,更添淒美浪漫氣氛。
如果再走近水塘些,你還會看見開著黃花的台灣萍蓬,但是也準會驚起紅冠水雞和翠鳥等可愛小傢伙亂竄。勸你還是躡手躡腳慢慢潛近,別嚇著他們。
有時雨勢稍停,睡蓮生態池也挺有莫內的感覺。
新良濕地和瑞源浮圳是這次慢活輕旅行的第二個區塊,離開時正好是中午時分,轉往西側鹿野高台有名的愛嬌姨風味餐用餐。
菜餚很棒,名不虛傳,他自己生產的紅烏龍也相當有水準,富果香和類似東方美人的氣韻。(但我已經說過不拍吃飯照片了,呵呵!)
(飯後,整理相機時便運氣好拍到這隻難得一見的朱鸝了!)
第三個區塊,是往延平鄉鸞山地區。由省道上鸞山大橋197線道右轉,找到左側第一個往松林梅子產銷班的岔路左轉上山約5公里,就到了許多人沒聽說過的鸞山湖,湖前有一片綠色大草皮。鸞山湖,海拔約300公尺,面積約15576平方公尺,是內政部規畫的台東縣七個國家重要濕地之一 。
鸞山湖,事實上只是一個比較大的池塘,原是60年前由人力挖鑿堆砌而成的人工蓄水大池,是當地居民長久以來的灌溉及養魚的地方。
近年由於灌溉設施日趨完善,鸞山湖也可功成身退,故政府欲將之轉型做為觀光休憩用途,環湖步道也已竣工,輕鬆舒適,
湖後高地復可俯瞰縱谷溪流農田,靜謐中撫翠望遠,很適合遠離塵囂到此沉澱或一遊。
鸞山湖到松林產銷班就很近了!1公里多。可惜,今年暖冬又經過幾番大雨肆虐,梅花的花況已不理想,可說是殘梅了!
可是,既來之則安之,大夥還是滿心喜悅地鑽入梅林,各自尋找自己心目中的美!
沒有藍天,就拿綠地來襯吧!
這時,已是下午三點多,不加快腳步不行了,還有許多人要回家做晚餐哪!
下松林循東40線往南,找到路口再上山約1公里不到,在一個梅園間的大轉彎道停車,梅樹下有條小徑,步行上去便是鸞山會走路的樹~氣根觸地成眾多粗大樹幹的壯觀的白榕。
天色已暗,人又全擠上來,真難拍。好不容易等到淨空,朋友的小孩~手笛王子郭致顯貼心陪我到最後,才得以拍下這壯觀又有詭異之美的畫面。
出了會走路的樹之包圍,這片梅園是我喜歡的地方之一,景觀和梅樹的姿態都上乘。
雖說時間和花況都不對了,仔細找,還是有可觀之處,
許多事,耐心、用心,是必要的。
最後了,走到底吧!繼續蜿蜒上山約1公里,見兩棵參天大樹頂端枝枒交錯如拱門,居民和遊客稱之為天堂門!
樹下停車,沿梅園旁小路步行穿過天堂門數十公尺,視野景像豁然大開。終於登上可總覽縱谷、卑南溪、中央山脈,如君臨天下之姿的帝王台。
即使雨霧迷濛,天候不佳,能站上帝王台振臂或舒懷,委實令人滿足,不虛此行。
於是畫下完美的句點,互道再見,期待下一次活動。
PS:1.補上一張前年在帝王台拍的照片做為比較。
PS2:到會走路的樹、帝王台、鸞山湖這區塊一遊的話,這樣走會比較順。由台東走197到43.5K處轉東40縣道(下左),
約行1.2公里右側有禁行大中巴紅色標示(下右),上山約0.7K即達會走路的樹,再往上行便到天堂門、帝王台。
下山再回東40縣道向北,到松林前有松梅橋,左側小路(下左)轉進約150公尺,注意環湖工程的告示牌(下右),右轉則馬上可看見鸞山湖,然後可以出鸞山湖反方向循產業道路接197,到鸞山,抵鹿野,回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