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_3516-1.JPG

去年(2019)首屆漂鳥197縱谷大地藝術節,12件裝置藝術藏身於縱谷的山野或阡陌之間,遊客可兼得享受尋寶與欣賞藝術作品之樂趣,大受好評。2020年,原有作品保留之外,主辦單位欲再推出十件契合環境的作品為縱谷風光增色增趣味增話題,現已完成六件,大都在池上大波池附近,方便好找,遊客們有福了! 

A20_3405-1.JPG

早晨七點等加油站開門,加了油後輕鬆輕鬆一路享受稻田金黃翠綠交陳風光,晃進池上前見到一熱氣球降落阡陌間,景象難得該是好兆頭吧!(如上)

  

A20_3414-1.JPG  

果然,六件藝術作品好像是專門為我兩展出,由於是非假日大清早,罕見遊客蹤影。抵達第一站,看到第一件作品,馬上就驚豔與欣喜雙重衝頂。(如上下)

 A20_3424-2.jpg

喔!還沒說怎麼找到第一件作品,他並不在山野農疇而藏在街市巷弄間。網路上說,他在池上農會超市後方穀倉,話雖沒錯,可是許多人會以為就是出名的客家文化園區旁的觀光米廠,因為那兒佔地廣闊啊!其實不然,他在池上市區裡,農會直銷驛站的後方,一個舊穀倉中。(如下)

collage1.jpg 

A20_3761-2.JPG   

池上農會的大大小小建築物在市區裡佔了一個多的block,穀倉便在臨中山路的信用部和臨新生路的直銷驛站之間,前面是寬大的通水巷,直直通往大坡池,非常好找。尤其是,有兩個藝術品在穀倉,三件作品在大坡池,由通水巷銜接,還真是方便。(如上圖)

A20_3425-1.JPG  

第一個作品是穀倉後方及北側的兩幅壁畫,名為"供給與需求"。(如上下)

A20_3418-1.JPG

是台灣的年輕藝術家紀人豪以金、銀色顏料及水泥漆為材料的作品。他在台北松菸與高雄駁二都有輝煌成績,是令人矚目的壁畫藝術家。 

A20_3413-1.JPG

藝術家來池上駐村一個月,所得的體驗與感受化為作品,穿過金色稻浪的農民、飄盪於縱谷的山嵐、飛翔自在的白鷺鷥都呈創作靈感。

A20_3432-1.JPG

燕子、花朵、手語動作等元素組合,表現對縱谷風光的迷戀,以及對未來的期盼。藝術家說,除探究農人的供給與人們的需求外,也同時咀嚼自我創作的平衡、抽象與寫實的對比,並創造作品與觀者對話的可能。

(蜜蜂從花中吸取花蜜,離開時向花朵嗡嗡道謝。一身華麗的蝴蝶卻認為應該是花兒要向他道謝。泰戈爾《漂鳥集》 第127首)

A20_3446-1.JPG

轉到穀倉東側,是大門,裡面展出的是第二件作品~ 溯土Revert to Earth。(如下)

A20_3591-1.JPG  

溯土,是加拿大籍港裔女性藝術家葉海地以陶片和麻繩的創作。

A20_3595-1.JPG

藝術家以阿美族傳統製陶方法燒製700片陶片,以苧麻線穿懸,陶片互相敲擊產生會清脆的聲響,所以是畫也是一幅衝擊視覺聽覺的立體雕塑作品。

A20_3597-2.JPG

陶片與麻線的質地和顏色都極調和,隱現女性藝術家心思之細膩,作品透露協調和融之美。

A20_3598-1.JPG

而經高溫試煉燒製的圓形陶片,更有象徵和諧、融為一體及圓滿之意,在灰暗的舊穀倉裡,像是一個時光隧道,更是一場人類對於土地無盡追訴的精神儀式。

(因雨而濕潤的泥土香味緩緩升起,如同一首來自無聲庶民的讚歌。泰戈爾《漂鳥集》 第310首)

A20_3604-1.JPG

出了穀倉,眼前牆面又是一幅黑白顏色的藝術創作嗎?別誤會,他只是另一個穀倉因歲月所成的斑駁,要說藝術也行,是老天爺的傑作!(如下)

A20_3589-1.JPG

走往停車場時又被一個通水巷民宅的牆面吸引,是馬賽克拼貼的向日葵圖案,旁邊標題~開在池上的花。108年182人合作,真的是遍地開花,高手在民間。(如下)

collage2.jpg

之後通水巷直走便達大波池,阿勃勒盛開著,即使是賞花也不錯。(如下)

A20_3458-1.JPG

池畔共有3個雕塑藝術,其中2個在入口旁大波池西北岸的樹林邊,1個在東岸的後門附近。首先找到的第三號作品會是來自英國的雕塑藝術家貝馬丁 Martyn Barratt以回收的路邊反光竟、玻璃、不鏽鋼等所創作的"生命的反思 Reflecting on Life"(如下)

A20_3462-1.JPG

諸多反光鏡和鋼圈焊接組合,或正或反、或大或小、或如鏡或透空,形塑或實或虛、或亮或晦、或空或閃的意象。

A20_3467-1.JPG

藝術家說,希望透過雕塑引起人們對大波池與周遭環境的關注,藉由鏡中反射看見自己和其他觀者,並反思自己在大自然中的角色。

A20_3472-1.JPG

(山峰好像孩童的喧鬧,舉起雙臂想要摘下天上的星星。泰戈爾《漂鳥集》 第113首)

A20_3477-1.JPG

和第三號作品相隔不遠,名為"我想要有個家"的第四號作品也在池畔草地上。(如下)

 A20_3481-1.JPG  

他是本土阿美族原住民藝術家陳正瑞 ( 阿水) Za Num以金屬和竹片創作。

A20_3492-1.JPG  

藝術家以竹編技法,從主體視覺看到後面連綿不絕的小鳥窩,每個鳥窩裡還有顆蛋形的竹編,整體有著看似被包圍的安全與歸屬感。

A20_3482-1.JPG

藝術家說,視線由主體往池面延伸,綿延不絕且造型各異的竹編構造,除了希望能提供鳥類們棲息停留的處所,也象徵人類依附自然而生的安全感及歸屬感。

(在傍晚的薄暮中,清晨的鳥兒飛進到我靜謐的巢穴裡泰戈爾《漂鳥集》 第164首)

A20_3487-1.JPG

第五號作品就離了3~400公尺左右,就順著林間步道走過去吧!繞行到東岸的草地上,有個極有特色和環境極為搭調的醒目大型雕塑~一個孤單坐在池邊釣魚的老翁,有著"孤單簑笠翁,獨釣大坡荷"的味道。(如下)

A20_3504-1.JPG

第五號作品名為"何時",是本土阿美族原住民藝術家Talaluki志明,以金屬、漂流木、稻草、竹子創作。

A20_3506-1.JPG

他的作品向來以大型公共藝術為主,最擅長鐵塑,也常運用漂流木當作複合媒材,本次應邀創作的作品"何時"便極有特色。

A20_3507-1.JPG

整件作品以漂流木為主體基礎,大大小小各種適合造型所需的漂流木,拚塑成頭、眼、耳、鼻、手、腳、身軀,令人嘆為觀止。(如下)

A20_3512-1.JPG

不由不趨前靠近細細欣賞。

A20_3525-1.JPG  

藝術家以原民風特色打造了一位擁有歲月及智慧、坐在池邊垂釣的老人,也邀請來客陪他坐坐。

A20_3514-1.JPG

前後左右繞行細品,發現真是融入環境裡了!

A20_3532-1.JPG

呼應詩句~今晨我坐在窗前。這世界像過客一般,停留片刻,對我點點頭後便離去了。泰戈爾《漂鳥集》 第16首

A20_3535-1.JPG

即便是從後方觀賞也無可挑剔。

A20_3515-1.JPG

此時面臨抉擇,順原路回還是繞大坡池一圈?我們選後者,一來補足晨運,二來還有荷花可賞。(如下) 

A20_3557-1.JPG

A20_3560-1.JPG

北岸涼亭旁的鳳凰木也開得正燦爛。(如下)

A20_3571-1.JPG

到此看完五個作品了!(ps:前五個作品觀賞順序可對調,先到大坡池再到農會,若你早晨八點前來農會倉庫未開門,室內作品看不到,而且走大坡池越早越涼,誠心建議。)

第六個呢?在197萬安社區魏家庄。所以車要開出大坡池往197走,車過萬安國小後就要注意了,看左側經過派出所客家圍樓形的建築數十公尺便會見一岔路,不可隨地上雙黃線走197,要直走沒標線的路上山,否則就錯過了。(如下)

A20_3641-1.JPG

開上去一下下便會有魏家庄標誌迎面而來,(如下)

A20_3614-1.JPG

再上去百來公尺,左側山坡農地出現一明顯的雕塑在陽光下閃耀。 

A20_3616-1.JPG

他便是第六號作品~拾火Kalo’orip。(如上下)

A20_3621-1.JPG

拾火,是阿美族原住民青年藝術家作拉飛邵馬 Lafin Sawma的作品。據說從未受學院訓練的他,作品卻屢屢受到國外展覽肯定。其作品以木雕為主,但是幾乎見不到傳統原住民的圖騰和語彙,反而是一種更抽象且當代的線條和風格。

A20_3622-1.JPG

拾火,是以原木和漂流木混和建雕,將原木材切適合大小與漂流木一同打磨整理組裝,比之純原民風的粗曠木雕多了好幾分典雅細緻,有個人的風格和魅力。

A20_3634-1.JPG

拾火,Kalo’orip是阿美族語,意指生活的依靠。以「火」為主題,創作出火之意象的巨大木頭雕塑,來呼應生命的起源。人們仰賴著「火」生活,也向「火」學習智慧。在原住民的傳統祭典裡,人們牽起彼此的手圍繞著「火」一起吟唱、一起舞蹈,我們也一起感謝大自然,感謝祖靈。  

A20_3626-1.JPG

他呼應的漂鳥及詩句是:燃燒的火焰,以她的炙熱警告我別靠近她。

( 但是,燃燒我吧!)使我不再只作那炭灰裡的餘燼。

泰戈爾《漂鳥集》 第145首

A20_3631-1.JPG

回去之前,再把他和縱谷遠山藍天納入鏡頭,雖然附近稻田已收割,還是能感受到一起吟唱、一起跳舞、一起感謝大自然的氛圍啊!

A20_3632-1.JPG

既然最後一站放在197,那就在走197南下轉關山回台九線吧!途中還可以順路再看看2019大受歡迎的作品~

A20_3649-1.JPG

在振興部落梯田旁的木雕~永恆的旅者。(如上下)

A20_3651-1.JPG

再偷偷告訴你,為了永久保存防日曬雨淋破壞,主辦單位除了體貼遊客打造平台外還將他翻模做成金屬材質的雕塑,你察覺了嗎?

A20_3653-1.JPG 

PS:暑假期間,又一新作品推出,出現在大坡池南岸,是日本藝術家吉田畝以檳榔樹幹拼組的作品~等待,正好和不遠處的垂釣老人互相呼應。(如下)

A20_8726-1.JPG

A20_8729-1.JPG

我們也坐下來,揣摩藝術家的用意,休息、冥想,希望從大自然補充營養獲得力量。

 

collage0911-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中O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