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酸漿1.jpg

人類同名同姓的情形並不稀有,但不同科的植物出現撞名現象則極為罕見。這兩種植物都叫假酸漿,為何稱"假"酸漿?就要從酸漿先說起了!酸漿是茄科(Solanaceae)酸漿屬(或燈籠草屬Physalis)草本植物,低海拔有果實比較小的野生苦蘵,中海拔或人工培育有果實比較大可當水果的祕魯酸漿,都是酸漿。共同特點是球形漿果包覆在5瓣併攏的宿存花萼內,像個可愛的小燈籠,因此酸漿也稱燈籠果。

低海拔地區也出現了一種很像酸漿的茄科不同屬植物~大本炮仔草,它也有花萼包著果實如燈籠的類似現象,因此俗稱假酸漿。它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是茄科假酸漿屬(Nicandra)的唯一物種。另一種的假酸漿則是完全不同科不同屬的植物,結果時也不會有燈籠包著果果的情形,但是它的花形花色和花苞的樣子很像酸漿,因此也獲稱假酸漿,實在是假很大。它是茜草科(Boraginaceae)碧果草屬(Trichodesma)的多年生亞灌木。如上圖左淺藍紫色花冠有5枚雄蕊,護衛一枚花柱的是茄科的假酸漿,上圖右淡橘色五裂花冠,五枚雄蕊和雌蕊合生成細長尖形柱狀的是茜草科的假酸漿。(如上下)

假酸漿2.jpg

茄科的大本炮仔草為一年生草本,株高約可達1公尺。花萼5枚,鐘型花冠5淺裂。(如上圖左)茜草科的假酸漿為多年生亞灌木,高度可達2公尺。5枚花萼相對長尖,也是鐘形花冠,5枚深裂片細長,先端還會反捲。(如上圖右)

假酸漿3.jpg

兩者的花授粉凋萎後花萼都會宿存。(如上)

假酸漿6.jpg

 大本炮仔草的花萼會閉合成燈籠狀,將球形漿果包覆其中,其漿果不像正牌酸漿,不能當食用水果,但種籽含有果膠,可做出類似愛玉的果凍,稱為冰粉。茜草科的假酸漿則宿存花萼張開如5角星的乾燥花,果實成熟後裂成四個小堅果,並無特殊民俗利用。(如上下)

假酸漿5.jpg

但台灣山區常見的茜草科假酸漿也有其他大用,懶懶馬也有一步踢,葉子有大用。它的葉子是對生單葉,全緣,葉形為先端尖的橢圓形,甚大,長約9~24公分,寬約5~15公分,原住民美食"阿拜"和"吉拿富"就是以之作為包覆的內葉,除了不黏手外有幫助消化的功效。(如下右)至於茄科假酸漿的葉子就比較小了,長約4~12,寬約2~12公分,互生單葉,葉形為先端漸尖的卵形或橢圓形,明顯的不同點是葉緣為波狀鋸齒緣,而且表面似乎比較粗糙不平整。(如下左)

IMG_2809.jpg-1.jpg  

假酸漿4.jpg

茜草科的假酸漿台灣常見,看過許多也拍過許多,記憶卡裡存了許多照片。至於茄科的假酸漿~大本炮仔草,雖然台灣也有零星庭植,但此次10月份日本東北旅遊在田澤湖畔卻是我生平首次遇見他,跑了那麼遠才無意中拍到,人生啊,機緣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中O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