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鎮原名里壠,是源自於阿美族語"阿里壠",日治時期因在大關山之下而改名關山。光復後1946年設治,原編為關山鄉後改成里壠鎮,民國43年才又將地名里壠改為關山鎮。關山鎮地處交通要道又灌溉水源充沛成為重要產米區,因而開發甚早,日治時期市區規劃完善的寬敞棋盤式街道為縱谷地區少見。依山傍溪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歷史又可堪回味,當然成為我健行活動的口袋名單。
時機合宜,一大早先到二層坪水橋花海當快閃族,如果不是花海季節,這紅利行程可免,直接驅車往關山去也。(如上下)
進關山市區,中正路右轉,馬上就看到建於西元1919年、造型典雅的里壠驛~關山舊站。站前右前方有停車場,又恰好就是建於1919同年之日式老建築~站長宿舍的前方,第一個參訪目標得來全不費工夫。(如下)
里壠驛顯然已經拉皮修繕拚觀光,日式驛站的典雅風格不失,站前右側又是一超過90年歷史的老建築~營業有76年之久但停業多年的嘉賓旅社。(如下)
站前馬路為中山路,直達現在的路底~警察分局約長四百公尺,即關山老街~里壠市街,當時是鎮內最繁華的商業區,多家著名老店和行政單位皆在中山路上。(如下)
此行就從里壠驛和嘉賓旅社前宣告出發,賦予人文健走的儀式感。(如下)
關山鎮曾為了觀光辦了小鎮老建築的尋訪活動,每個知名建築前方都有標示牌,手機掃描OR扣即能查閱故事。(如下)
中正和平路口三角窗是建於民國37年,號稱當時百貨公司的大華行,也歇業多年了。(如下)
過了路口有幾家還在營業的老商店,右側有榮華百貨行和福生堂藥房。(如下)
於民國38年建造的二樓洋房~榮華百貨行,前身為金德興百貨行,現任頭家是朋友大哥,有機會就進去寒暄一番。(如下)
隔壁有近百年歷史的福生堂藥房名聲更是響亮,是當時止痛名藥五分珠的創始生產老店,此藥家喻戶曉,也曾外銷日本。(如下)
再隔鄰兩間的金玉旅社歷史也悠久,經營超過70年,以前是日治時期官員接待所,原名里壠館。二次大戰光復後,由台灣人經營,改稱金玉旅社。(如下)
在對面也有一家老店,一個店面兩種營業項目的東仁西藥房+永華商店,掌門人是老同學,正好生意繁忙就沒進去叨擾。(如下)
接著右轉中華路,過了一個街口,來到關山居民的信仰中心~建於1895年的天后宮。(如下)
和台灣地區許多廟宇相同,天后宮前也成熱鬧雜沓的傳統市集,本地人和觀光客動線交織的餐飲中心。(如上下)
參拜祈求國泰民安後由廟後沿田邊小路朝西北寫意步行,漸離市區。(如下)
前行約1公里半,到阡陌與山坡交會處,也是關山大圳開始要沿山壁走的起點,也是相思林登山步道頭,稍事休息,準備轉南行。(如下)
接下來這段約兩公里多的步道,是關山環鎮腳踏車道中最幽靜舒適又漂亮的一段。(如上下)
水圳順著山壁,步道又依著水圳,水聲伴隨蜿蜒迤邐平緩柏油路面,心曠神怡。(如下)
還不時可居高臨下俯瞰純樸關山市景。(如下)
行抵東8-1縣道岔路口,選擇轉往市區,在慈惠宮斜對面街角有一處不起眼的遺蹟~日本神社石燈籠的底座。
此處原是神社遺址,拆除後僅剩下一個底座留下證據供人參觀撫念。(如上下)
看完石燈籠底座,由中正路轉回市區,中正路5號,昔日首長官邸,當然是日式宅屋建築,可惜圍牆已毀剩下門柱。而房舍應該成危險建築而瀕臨放棄,用鋼製浪板圍著。(如下)
執起手機超過浪板往內拍攝,果然已成危屋,若想修繕可要費許多精神和經費了!(如下)
快結束了,本來分局內還有警察史蹟館可參觀,但疫情期間不開放,那就轉回中山路吧!在中山路最末端的轉角,發現了一間也是藏身於日本宿舍建築內附有文青風的小店~痴愛玉,心想:中午的飯後甜點有著落了!(如下)
至此看看手錶,共行約萬步,運動量夠了,於是高興地回到中山路中段,鎮公所對面,知名的同心餃子館享用午餐。(如下)
(羊肉凍,如下)
(蔥油雞,如下)
(炸肥腸,如下)
(茴香水餃,如下)
餐後按原計畫到痴愛玉吃愛玉。(如下)
(鮮奶愛玉,如下)
(愛玉凍,如下)
時間還不到12點半,運動、談天、賞景、人文、懷古、美食、甜點都有了,完美的半日遊,感謝一起走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