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餃,早已根深台灣,受許多人喜愛,成為正餐和消夜常被考慮的平民美食,無論外食或自己開伙。知足常樂型的擁護者總打趣說:"溫柔不過大嫂,好吃不過水餃。"水餃也確實兼具便利性和營養均衡,外有麵皮內有青菜和肉類,吃來乾脆俐落又適口充腸甚至大呼過癮。如果能照自己的偏好口味作一些儲存在冷凍庫,隨時能漂亮的救援到不時之需,也真是美妙的感覺。
50年前,周休僅一日,沒有冰箱、電視、瓦斯爐、塑膠袋,甚至也沒賣水餃皮和绞肉,包水餃是許多家庭假日的活動,我家也是。大人和麵粉、揉麵,小孩找木柴;大人切菜、剁肉,小孩把菜末擠出水;大人調餡料,小孩趕緊灶前升火;大人桿餃子皮,小孩幫忙包水餃。第一鍋水餃起鍋時,顧不得燙,眾小孩先抓起塞進嘴裡,啊!那是我所吃過最好吃的水餃。(後來,市場漸漸有賣餃皮了,可省卻桿麵的時間和麻煩,但味道便遜色了!)
現代,大該很少家庭這樣做了吧?周休幾日都一樣,年輕人睡到近午才起床,全家歪歪躺躺滑手機,只好外食或外帶,這是進步還退步?
還記得嗎?前幾天,鄰居送來他家阿嬤自己種的一些韭菜、蒲瓜、A菜等,秋菊阿嬤投我所好,決定做些韭菜水餃。
水餃的餡料可有許多變化和選擇,豬肉、牛肉、蝦等搭配高麗菜、韭菜、蒲瓜等蔬菜最常見(秋菊阿嬤甚至曾用野菜~昭和草做水餃,可點此參考),也有素食的做法,冰箱裡有什麼就創作什麼花樣。這次秋菊阿嬤用韭菜800克、絞肉500克、珠貝80克(可免,恰好冰箱裡有貨),幫我作一些全韭水餃,餃子皮是市場買現成的(一斤約可包70個)。
韭菜洗淨後細切,珠貝用刀平壓揉搓成絲狀,絞肉若過粗則稍剁細,準備妥當。
首先,加一小匙鹽抓揉韭菜始軟化出水,再倒入珠貝、絞肉。
接著調味,鹽、香油加入後邊攪邊試味(寧淡勿鹹),OK後再加些胡椒粉拌勻,餡料即成。
同時,為了DORA和DEBO兩個小孫子,秋菊阿嬤另外調了一種加半顆高麗菜和些許芹菜、兩根蔥的餡料。高麗菜、芹菜、蔥同樣都要切碎備用。
高麗菜比韭菜更容易出水,一匙鹽搓揉後瀝掉出水(減少體積,增加黏性),再將其他配料一起加入。
然後,以鹽、胡椒、香油、醬油調味,攪拌均勻並試味,第二種餡料便完成了。
再下來的工作,就是包水餃囉!秋菊阿嬤即便是水餃也要包得美美的,不肯馬虎。
首先,餃子皮攤平左手掌上,一次別放入太多餡料,熟練後再增加。
將之平均對折抓起後,右手拇、食指按壓捏合右角。然後左手食指推麵皮和右手食指做出皺摺再用按壓黏合。
如此,重覆約6~8個皺摺,最後左角按黏收尾。
一個個白白胖胖有模有樣的水餃就規規矩矩的排列好了,不現煮的便整盤放進冷凍庫,等結凍再裝袋,隨時解餓解饞。
接著,當然是煮水餃了!水大滾後放進水餃,一邊以湯勺撩撥使勿沾黏。水再度滾起而水餃上浮一下下則加入冷水平息滾狀。
待之再滾。再加冷水平息之。
同樣動作,三滾水後約已熟透(如果是冷凍水餃,酌量加一滾水),撈起上桌,大家享受吧!
又,水餃拿來煎,叫煎餃。底酥外Q內飽軟,也非常有特色,甚至比煮的水餃還受歡迎,在我們家經常是秋菊阿嬤招待親友的祕密武器。
撇步是平底鍋先平均加一點油,把餃子整齊排列上去,加水約淹至八分左右(市場餃子皮含粉多,不用麵粉水)。然後開大火、上蓋。
約4~5分鐘,掀蓋轉中大火,小心觀察湯汁收乾情形。
湯汁將乾,可先試翻一個,檢查是否焦度適當。
此食鍋底無見湯汁,只剩油光。
速關火,細心鏟起,底部朝上擺盤,讓你的客人露出又訝異又驚豔又渴望的眼神吧!
實做、口述:徐秋菊 攝影、整理:林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