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處台東市隔壁的卑南鄉利嘉村,為台東第三大的卑南族部落。除了邁入20個年頭,每年在利嘉國小梅園舉辦的利卡夢梅之宴音樂會已遠近馳名外,2018年開始,部落社區又添了另一個新的亮麗瑰寶~綿延一公里長,以藝術手法呈現族群文化的燦美壁畫。(如上下圖)
利嘉部落舊名呂家望部落(RIKAVON),意指土地肥沃,種出的地瓜很大的地方,利卡夢是美麗夢幻的音譯,由台東市中興路四段轉同名之利嘉路不遠即達。車到利嘉路589號便到了部落前緣,見到左側灌溉圳渠護欄繪有小孩戲水捕魚的可愛畫面,表示你就將進入壁畫區了。
不過,不用見獵心喜而緊張過度飛奔亂逛,有違部落閒適氣氛。前方數公尺左側有一拱門裝飾入口的活動中心,廣場寬大可以安心停車,也有公廁方便,之後再安步當車,放鬆心情慢慢欣賞這一公里長的壁畫順便散步吧!(如下)
回到最初圳渠護欄,見到小孩魚兒水中適景適情之作,你應該會會心一笑,尤其是3、4年級的朋友(如下)。
接著,再拎著你的開水或咖啡悠閒地走上去吧!
整個壁畫區是由卑南族青年藝術家楊慕仁所規畫及執筆創作。
創作內容當然絕非操襲坊間通俗卡通,除了言之有物外還有獨特之畫風。
高妙的藝術手法反映卑南族原住民部落的生活和人文,(如上下)
山川鳥獸美麗景致和歷史事件亦有所著墨。(如上下)
族群的日常生活和歡樂祭典的場面當然更少不了。(如上下)
再度回到停車的活動中心,你有覺得怪怪的嗎?拱門兩側"利便地方、嘉惠村民"的對聯和藍底白花的油桐花圖案都不是原住民的風格啊!裡面甚至還有座媽祖廟和戲台呢!為什麼?(如下)
沒錯!雖然利嘉是卑南族部落,但早期已移入閔、客、外省籍居民,形成混居部落,漢人約占四分之一,因而有媽祖廟及漢族的活動中心。(如下)
透過拱門由內而外望出去,對面民宅牆上的婦女收穫圖中有戴斗笠的漢族也有包頭巾的原住民,說明了利嘉村是族群融合的社區。(如上下)
彩繪牆無所不在,包括派出所的圍牆也不例外(如下)。
再往上走,沿著利嘉路兩側,矮牆則描繪部落圖騰紋飾或花卉,(如上下)
高牆則表現服飾及人文物語,(如上下)
連串用色大膽之繽紛壁畫,其創意與藝術的呈現手法常叫人好奇而駐足流連。(如上下)
即便是只繪具卑南族特色的圖案也安排的耐人尋味(如上下)
過了利嘉路和利民路的交口,部落族群共居的人文景況出現在簡樸的民宅牆上,(如下)
甚至是簷廊裡,好像畫走入了社區融入了生活。(如上下)
當然,原住民習俗和慶典~小米祭、大狩獵祭、斯巴達訓練營等,是必然的重頭戲,可以饒富興味的一一分辨品嘗(如上下)。
到了此行的重鎮了!~利嘉國小。恰好在路邊的操場司令台後壁面,是整個彩繪牆最高大、最熱鬧、最絢爛的代表作。
以黃、綠、紅的大膽主色繪出卑南族的文化特色、樂天個性及生活和祭典的氛圍。(如上下)
太急著欣賞這最大的畫作了,其實操場下方巷弄也有一長幅壁畫。(如下)
訴說卑南族婦女採收小米、編織花環,青少年練習狩獵等情形。(如上下)
最終,彩繪牆的終點~止於國小對面的原住民活動中心,一個村落有兩個活動中心也是特色啊!(如下)
這時,牆面出現了少見的部落領袖的人物精緻彩繪,禮服、頭飾也算能讓你開了眼界。(如上下)
活動中心內牆上還有一幅卑南族祭典時牽手歡唱舞蹈的場面,正好把他深深刻畫在你的腦海裡,做為代表性的經典圖像。(如下)
PS1:除了壁畫,活動中心內由木藝大師初光復先生操刀的木雕也是極有藝術價值的寶物,值得欣賞。
PS2:到了社區住宅群的頂端了,但別急著折返,稍微再走個幾十公尺,三角岔路口有一餐廳的廣告牆。雖然是廣告牆,卻不只是廣告牆,是極有特色的景觀裝飾浮雕牆,也甚有觀賞趣味,看完再走吧!